●记者 佟霖
壁画的色彩、古建的纹理、田野的风声……这些元素汇聚成乐鱼在线平台美术学院别具一格的实践课堂。近年来,在学校全面推进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进程中,美术学院立足学科特色,探索思政实践教学,打造实践育人体系,让思政成为美育的价值引领,让美育成为思政的有效抓手,将思政实践作为深化“大思政课”建设和“五育并举”的重要载体,交出了一份以美为媒、以艺铸魂的思政实践育人答卷。
专业×社会×思政=实践育人新范式
“实践是艺术教育的‘根’,离开了实践,艺术教育就是‘无根之木’。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道出了学院实践育人理念。在长期教学探索中,美术学院建立起由党委书记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,整合各专业教师、辅导员、助教等多方力量同向同行、协同互促,构建了“专业实践、社会实践、思政实践”三类实践“一体化”推进的育人体系。

师生在丝绸之路沿线专业考察课程中
依托清华暑期“小学期”,美术学院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,积极探索与思政结合的有机路径,将课堂延伸至全国各地,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。“在西北这条线路上,学生们看到的是中华文明和优秀艺术数千年发展演变的壮阔历程。”提起丝绸之路沿线专业考察课程,雕塑系教授董书兵感慨颇深。考察中,雕塑系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,以“人文线”与“自然线”双线并行的路径,跨越戈壁、沙漠、雪山、丹霞等自然地貌,足迹遍布陕西历史博物馆、敦煌莫高窟、麦积山石窟等文化地标,在现场的观摩与研习中拓宽专业视野、提升专业能力。环境艺术设计系、工业设计系、工艺美术系等师生深入祖国广袤山河,基于专业特色,从古建测绘研究到城市形象设计,再到工业制造调研,凝结成一批批扎根现实的专业实践成果。

师生调研木版年画博物馆
沿着实践的脚步,美术学院将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,让学生“走出校园、了解国情”,实现“看、思、悟、行”的闭环。师生在广西北海,通过公共艺术装置丰富村落景观,带动乡村文旅发展;在遵义绥阳,将旧厂房更新为文化展陈与公共活动空间,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;在中西部农村地区,亲身参与农村户用厕所改造,显著改善人居环境……通过一次次深入社会的实践,美术学院以艺术之力回应地方需求,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拓宽教育的边界,将学生个人成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流。

师生在江苏宜兴实践中为劳动者塑像
思政实践则成为实践链条的主线,与专业实践、社会实践深融互促、同频共振。今年暑期,美术学院以“中国式现代化”为主题开设“思政实践”课程,奔赴全国各地展开研学与创作。走进江苏宜兴,师生为环卫工人、保安等普通劳动者创作紫砂泥肖像雕塑,让艺术贴近民众,彰显平凡中的不凡。来到湖南桂阳,师生实地瞻仰革命圣地,通过现场写生创作表达信仰的力量。奔赴新疆和田的路上,师生以新时代卫国戍边战士为原型创作出雕塑丰碑《问勇》,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创作实践中具象而深刻。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文甲表示:“思政实践不是简单的走过场,而是通过不断深入社会现场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理解艺术何为。”在艺术语境中领悟文化自信的内涵,让思想引领落在创作实践的每一个环节,这是来自师生的共同心声。
以专业实践淬炼能力技艺、以社会实践深化公共责任、以思政实践强化理想信念,三者相互贯通、有机统一,美术学院让思政教育有了温度,让专业学习更具深度,也让社会实践增加高度和强度。“学生从好奇到触动与震撼,再到深度思考的转变,正是专业实践、社会实践、思政实践融合的最佳成果。”助教唐心一说道。
让“一次出发”变为“长期生长”
美术学院的思政实践,绝非短暂的“夏令营式体验”。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昕表示:“美术学院的实践并非一次性调研,而是通过长期合作让学生在解决地方实际问题中,深化对传统工艺传承的认知,同时提升产品设计、品牌策划等专业能力,实现教学相长、校地共赢。”为了让实践育人模式走得远、效果实,美术学院基于多年实践教学经验,逐步探索出一套组织统筹、校地协同、成果转化全流程的实践育人机制。
实践启动前,美术学院各专业带队教师、辅导员与助教时常围坐一堂“集体备课”,对路线安排、课堂目标和安全预案等反复推演,氛围专注而投入。在这种“有组织的实践”保障下,美术学院形成了从筹划到实施、从过程到反馈的全链条运行模式:前期明确主题方向,细化实施方案;执行中建立实时联络机制,保持线上线下协同;返校后以成果展示和专题研讨的形式总结巩固经验,完善迭代课程体系。

师生在北海赤西村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创作活动
从“短期调研”走向“长期共建”,近年来美术学院建立起“专业服务地方、地方反哺教学”的良性循环机制,与广西、山西、江苏等多地共建的美育工作站与实践教学基地相继落成、多点开花,形成“学校育人、社会受益”的双赢格局。步入广西北海赤西村的稻田间,师生与当地村民共同打造的“艺术种植”作品映入眼帘。在这片红土地上,“艺术种植”伴随着学子们实践的脚步,一同向上生长、向外延伸。从2024年美术学院师生在赤西村开展考察研讨与在地创作,作品自然融入乡村景观,成为地方文旅发展新亮点,到今年暑期,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在此落地,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创作营再次走进赤西,艺术工坊、展览等活动接连开展,更多公共艺术作品扎根土地,一条可持续的合作共建之路铺展开来。无论是侧重专业实践、兼顾社会实践和思政实践的实践教学基地,还是以社会实践为核心、融入专业和思政元素的美育工作站,都有效地推动课堂与社会、学校与地方实现良性互动与“双向奔赴”。

师生在2025北京平谷南山艺术季中创作的部分作品
“双向奔赴”的不仅有地方美育工作站或实践教学基地,还有更多元的合作伙伴。美术学院深入推进与人民日报社、新华社、农业农村部等机构建立合作机制,借助更广阔的平台拓展实践深度,从体系上实现由“分散探索”到“系统联动”的转变。今年,美术学院与北京平谷区委区政府、北京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第二届“南山艺术季”,开展集体创作项目并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,在第一届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校地合作的深度,让实践辐射更广区域,形成了长效的社会影响力。
在完善的组织保障与扎实的共建载体支撑下,美术学院的实践教学从“落地运行”逐步走向“成果生成”。在遵义、苏州、克拉玛依、常山、宜兴等地,美术学院的调研与创作成果被直接转化为展览、城市设计方案和文化推广项目,取得诸多“校地共赢”的丰厚成果,成为推动区域文化发展与美育建设的重要力量。这种“实践-成果-服务”的闭环,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社会价值,也让实践育人真正实现“可见的生长”和“可持续的影响”。
在实践沃土中结出成长硕果
教育的核心是“育人”,思政课的目标是“铸魂”。相较于课堂中的理论讲授,学生通过一系列思政实践,到乡村、社区、企业中,深度参与推动实际问题解决,能够更全面地建立专业认知和实现自我成长。
环境艺术设计系学生在调研中发现“市民在某些公共空间被太阳直射,是为了平衡门面房需求减少了树木数量”,从而产生了对绿色可持续与人性化设计的思考。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于历战说,“我们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,引导学生思考‘装饰的限度’‘设计的温度’,培养其兼顾功能性与人文性的设计思维。”工业设计系学生在实践中将概念性设计完善为涵盖城市建设、工业产品优化、乡村环境提升等方面的可操作方案,聚焦“乡村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”,打造连接情感与记忆的乡村文化空间。“乡村设计不能只谈美学,更要服务于文化传承和村民增收。”美术学院学生龙依然深有感触。
这样的思考和实践贯穿美术学院的整个实践过程,也让学院育人体系的另一核心成效愈发清晰: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,引导他们从“创作作品”到“创造价值”,将“小我融入大我”。

师生在实践中调研无障碍助残设计
未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焦阳带领的实践支队,深入调研残障群体在工作环境与信息交互中的真实需求,通过将设计主导权交还给使用者的设计理念,以优化环境设施与服务流程的设计方案,提升残障群体的就业尊严与社会融入感。焦阳表示,这次实践不仅产出了可落地的成果,更以“发展为了人民、发展依靠人民”的实际行动,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设计的使命与温度。
学生在实践中的成长积累,也在反哺美术学院教育的全过程。来自社会现场的经验成为课程更新的重要资源,教学设计也因此更加贴近时代议题,学生再不断将课堂所学重新投入实践创作与检验,实践育人与教学课堂由此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。与此同时,越来越多来自企业、地方政府、兄弟院校、媒体等合作伙伴相关资源和力量的融入,为美术学院构建起“大思政+大美育+大实践”的可持续发展体系,也打通了“象牙塔”和社会大课堂的边界,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。
从敦煌大漠到乡土渔村,从煤矸山脚到城市街巷……美术学院积极探索新时代美育路径,将师生的一次次出发转化为长效机制,把实践的一个个作品沉淀为育人成果。面向未来,美术学院将继续落实学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,把立德树人的使命落实在祖国大地上,以“真刀真枪做设计”的实践锻造专业精神,以思政涵养理想信念,为国家培养更多“能绘善塑、知责担当”的新时代艺术人才,交出“强国建设、教育何为”的高质量美育答卷。
编辑:刘书田 刘芳芳
审核:吕婷 郭玲